365体育投注-【唯一授权网站】@

图片

您的位置: 首页 >武陵新闻>媒体关注>详细内容

媒体关注

【常德晚报】“平头屋”——难以割舍的老情怀

来源:常德晚报 发布时间:2023-11-24 10:01 【字体:

■常德晚报记者 罗希 文/图

11月14日10时,记者到达365体育投注:穿紫河街道滨湖社区滨湖人防宣教广场,西边的茉莉村农贸市场人头攒动、人声喧哗。跟随“平头屋”老板周振文的电话指引,记者沿着芙蓉东路向南走100多米后,向东拐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。

巷子两边是民房,几位老人坐在家门口晒太阳、聊天,阶沿上、阳台上晒满了被单。直到巷子深处,“平头屋”三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,醒目的招牌和挂在门廊上方的一排毛巾显示这是一家理发店。

一张斑驳的黑色皮椅摆在玻璃门前,头枕、扶手上的大部分皮革已脱落,一张老式的理发椅摆在镜子前,十几平方米的理发店里充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。梳子、推剪、毛刷、剃刀……都上了年纪。顾客到这里理发,除了能享受老板绝佳的手艺,还能寻找到一种难以割舍的旧时光、老情怀。

10时30分,周振文迎来当天第一个顾客。“老板,帮我把头发修一下。”给顾客围上围兜,一把梳子梳起一缕头发,一把推剪从下往上推,周振文的理发手法干净利落。顾客叶先生告诉记者,他30多年前就找周振文理发,后来他去了外地工作,前两年回来后,又找到了周振文的“平头屋”。“他喜欢老顾客,我们喜欢老师傅。”叶先生开玩笑说道。“老顾客除非不到常德市,到常德市就到我这里理发。”周振文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。

周振文以理男士发型为主,尤其擅长理平头。看似简单的平头发型,理出来要让顾客完全满意,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周振文说,找他理发的老顾客都很“讲究”,对自己的形象要求比较高。他不仅会根据顾客的年龄、职业、脸型等设计头型,还会给予顾客中肯的建议。“如果我觉得顾客要求的发型不太适合他,我会指出来。好多人到外面没有理好,又会到我这里来修。”

周振文的老家在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。1982年,15岁的周振文初中毕业,父亲见他个子矮小,不适合干粗重农活,便让他学理发谋生。1989年,周振文用扁担挑着理发工具到了365体育投注:。他先是在沅水一桥附近摆摊理发,随后在建设路上租了一个小门面,后来搬到了武陵大道。1997年,周振文返乡做建筑工人,接着跟随亲戚到新疆做事。他发现“体力不济,外头的事不好搞”。于是,1998年,周振文再次拾起老手艺,在滨湖路上开了一个理发店。

在滨湖路开店时,周振文开始积累理发经验,这时顾客对发型有了更高的要求,专门回头找他理发的老顾客越来越多。周振文一门心思扑在提高手艺上,走在路上,他会注意观察行人的脸型、气质等,琢磨剪什么发型合适。

2003年,滨湖路上的门面被户主收回开餐馆,周振文便把理发店搬到了现在的位置。理发店地处巷子深处,位置偏僻,很难有过路客生意。“那时候没有办法,另外找门面太贵了。”搬进来的第一年,周振文亏了一万八千元。但他没有气馁,坚持用精湛的手艺服务每一位顾客,随着口碑的积累,店里的生意重新红火起来。

周振文现在还保留着30多年前的理发工具。手推剪、荡刀布、磨刀石、毛刷……周振文把这些老工具包好放在纸箱里,时不时拿出来擦一擦,上油打亮。“这些东西虽然不值钱,但是很珍贵。”

如今,街头巷尾满是各种美发厅,老式理发店受到很大冲击。但凭借周振文精湛的手艺和良好的口碑,多年来,“平头屋”的回头客不断。

在“平头屋”里,周振文完成了结婚、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,凭借老手艺,他养活了一家人。现在女儿已结婚生子,儿子正在读大学,他只想守着这家理发店,给老顾客留一个念想。“只要我的身体条件允许,我会一直开下去。”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打印正文